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大师】读不懂他的著作,只好转向八卦了……

慕客人 MOOC 2022-08-02

【总第44期】


读不懂他的著作,只好转向八卦了……


今天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去世66周年纪念日。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有人调侃说:搞不了哲学研究的人,才搞哲学史;崇拜哲学却又读不懂的,才转而关心哲学家的八卦。貌似我就属于不幸的后者,具体到维特根斯坦时就更是如此。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说,维特根斯坦的形象始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无法完全用其哲学影响来解释的,即使很不关心分析哲学的人也被他吸引。有为他写诗的,有受他之感而作画的,著名导演德里克·加曼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小说家布鲁斯·达菲以维特根斯坦的传奇生活为素材撰写了小说《我眼中的世界》,数学家、科普作家约翰卡斯蒂在其科幻小说《剑桥五重奏》中提及了维特根斯坦与图灵在剑桥课堂上的争论,作曲家纽美因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谱了曲(其中的片言只语还被荷兰的流行歌曲组合用沙哑的带有德语口音的声音在激情四射的舞台上演出)。此外,至少有五种关于他的电视片,以及无数的回忆录。而很多写回忆录的人,可能只是略微认识他,如一个只见过他四五次的人,写了一篇16页的文章;有为他住过的小屋运煤的人,还有并不太认识他,只是碰巧为他拍了最后一次照片的人……


电影《维特根斯坦》海报



维特根斯坦如此为人津津乐道,实在是因为他传奇的一生有太多事情堪作人们的谈资。


维特根斯坦是犹太人,出身于真正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大王,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奥地利的钢铁产业,富可敌国,家里的房子不仅豪华堪比宫殿,更是名流云集之所,如音乐家勃拉姆斯、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舒曼夫人克拉拉,作家穆齐尔、毛特纳,科学家赫兹、波尔兹曼等,著名画家克里姆特曾替维特根斯坦的姐姐画过肖像……


维特根斯坦的姐姐画像


出身好,还有才。无论接触哪一行,维特根斯坦都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少年时爱好机械与技术,10岁时就自己制造出一台简易的缝纫机;最初的志向是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由于玻尔兹曼的自杀而放弃;随后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于是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后获得了实际应用;数学和逻辑学一流;设计建造的一栋房子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后来曾作为保加利亚使馆);会演奏多种乐器;参军当过炮兵……玩哲学的成就更不用说了:使哲学在二十世纪发生了转向。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代表作,那部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逻辑实证主义奉为圣经的《逻辑哲学论》,初稿竟然是他打仗之余躲在战壕里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设计的建筑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中担任军官


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琐内希约克尔顿的小木屋,《逻辑哲学论》在这里写成


在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后,就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把他的富豪父亲去世后给他的大笔遗产全都给了兄弟姐妹,自己一分不留! 


最后,维特根斯坦还是个英气逼人的大帅哥!



最近不是流行一句话么,“一个人能有多么优秀要看他身边有些什么样的朋友”,那来看看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圈。他虽然生性孤独,离群索居,却又与同时代的许多哲学家和文人墨客多有交集。小时候在家里接触的名流就不说了。少年时与希特勒是同学;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穆尔和罗素的学生,穆尔称赞维特根斯坦是自己最好的学生,罗素更称赞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与他的这场相识是自己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之一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哈耶克是维特根斯坦的表亲,为数不多的几次相见,哈耶克都诚慌诚恐地担心自己被嫌弃;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去火车站接维特根斯坦时,对他老婆说:“上帝来了”;有资格跟维特根斯坦争论的,是图灵、波普尔一类的人;他资助的奥地利艺术家名单中,有里尔克的名字……


一张中学合影照中的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同学希特勒


罗素


图灵(左)和维特根斯坦


波普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十分钟争论被BBC记者深挖成一本书


接受过维特根斯坦资助的奥地利伟大诗人里尔克


维特根斯坦活着的时候,只发表过一本《逻辑哲学论》、一篇文章和一篇文风刻薄的书评。他的文集大部分是去世后出版的,内容一方面是维特根斯坦的笔记,另一方面是他几个亲信学生的笔记。例如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开设的《数学基础》课,被几个学生整理成书《维特根斯坦剑桥数学基础讲义,1939》,其中比较完整地记录了维特根斯坦的讲课内容,包括图灵在课堂上的频频犀利发问和维特根斯坦的长篇郑重回答等。



维特根斯坦终生都没有放弃对于哲学的思考和研究。他把哲学思考比作潜水,认为人在水中时天生就有上浮的趋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水底,越往深处潜,阻力就越大,也越孤独——进行思考也是这样。他告诉自己,“只有甚至比哲学家们还更加疯狂地进行思维,你才会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凡人通常会恐惧那极度的孤独,而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几乎一辈子,最后的遗言却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墓


因为很喜欢维特根斯坦本人,所以我也努力去研读他的著作。可惜总是找不着感觉,当然也不是毫无启发,只是始终没有 “20世纪最伟大的”这类震撼体验。为此我常觉十分内疚,直到有一天,在他的《文化与价值》一书中看到,他长久以来都为自己不能看出莎士比亚的伟大而烦恼:“听到几个世纪里的杰出人物表达莎士比亚的赞美时,我从未能排除我的这种疑心:赞美他已成了习俗;虽然我不得不告诉自己不是那样的。”



哈哈,我终于释然了!


欣赏不来他的著作,那就欣赏他丰富而传奇的人生吧!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发、原创、编辑或评论的文章,版权为慕客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要取得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